|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吉尔嘎朗王府

吉尔嘎朗王府

关键词:吉尔嘎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科左后旗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kzhq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70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十七世纪前期,满族在我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崛起,建立了清王朝。清王朝在蒙古地区划旗定界设立旗扎萨克,实行王公授爵制度,对那些率部众归顺的蒙古各部首领,按其归顺的先后及对清廷的功绩,分别授予他们各种爵位、品级。崇德元年(1636年)开始,在科尔沁分左、右翼共立五旗,顺治七年(1650年)科尔沁又增设科尔沁左翼后旗,旗扎萨克驻双和尔山。

“王府”即是旗扎萨克及其王、公的住宅院,也是旗扎萨克署理旗务的府衙,所以“王府”也是清朝在蒙古地区实行王公制度的产物。

科尔沁左翼后旗,建治于顺治七年(1650年),当时驻牧于双和尔山西塔日根地方。由于双和尔山地处旗域偏北,不便管理全旗军政事物。为方便起见,旗扎萨克在旗内中心地带,选择吉尔嘎朗图塔拉地方(今吉尔嘎朗镇)可建立一处“会典所”,作为各怒图克族长及扎萨克要员们,会商全旗事物的场所。根据原博王嫡系阿尔花公后裔色尔格朗先生生前提供的部分资料,只知“会典所”为砖瓦结构的房舍,至于面积及建筑风格等均无资料可考。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胤禛之弟庄亲王允禄将女儿和硕端柔公主,下嫁给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六任扎萨克罗布藏喇什郡王的长子齐默特多尔济为福晋。乾隆三年(1738年)罗布藏喇什郡王卒,和硕额驸齐默特多尔济,承袭扎萨克多罗郡王爵。

齐默特多尔济承袭了扎萨克多罗郡王之后,清朝廷拨巨款为科尔沁左翼后旗兴建王府。新王府选址于吉尔嘎朗图塔拉原会典所西三公里处。其木、瓦工匠,都是从北京请来的。经两年的紧张施工,乾隆五年(1740年)王府工程告竣。旗扎萨克从会典所搬进新王府。当时的王府,只是个一院三进的砖瓦结构院落,一共有四十多间房舍。

嘉庆六年(1801年)仁宗皇帝,将三女儿和硕庄敬公主下嫁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任扎萨克多罗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为福晋。“公主无出(未生育),宣宗(道光帝)为选于族众,见僧格林沁仪表非常,立为嗣”道光五年(1825年),索王卒,清朝廷追赠亲王爵,僧格林沁袭封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多罗郡王。同年,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僧格林沁备受清廷恩眷,相比之下,现有的王府,显得规模太小,同时历经近百年的风雨,也需要修缮,僧王决意扩建王府。道光从北京专请木、瓦等各门建筑工匠,并派其长子伯彦讷谟诂,回本旗吉尔嘎朗图监造王府。这次扩建,是在原王府的西侧续建了两座三进院落,与原有的建筑形成三进三院(九小院)的整体建筑,周围还筑起一丈多高的青砖压顶的土质院墙,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

博王府大院分左、中、右三个院。这三个院又分前、中、后三个小院。这些院落中有厅、堂、斋、舍、正堂、厢房等130多间。所有房舍都是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檐前竖立珠红明柱。主体建筑以水磨青砖砌墻,简瓦盖顶,选上好红松木料做顶梁,用青条石铺设阶梯,方砖铺地。院内栽植青松翠柏,鲜花绿草,显得既清净又富丽堂皇,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在清代蒙古王公府衙中,属于比较豪华的王府之一。

博王府,这三座院落中,中央大院是王府的中心院落。中部设府门一间,大门两侧各有两间传达室。大门外两侧(距大门约二十米)还分列“上马石”和“下马石”,还有照壁一堵,(约有一丈高)。

中央大院,一进院正面建筑有三间会客厅(亦称过厅)。会客厅前两侧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为普通会客厅。二进院正面建筑为比较威严高大的五间大厅,这是博王府的正殿,是扎萨克王爷接受圣旨,会见重要贵宾及举行喜庆大典之所。正殿两侧有东西耳房。东耳房是印务处,是扎萨克、协理等官员处理政务的地方;西耳房,是王爷的佛堂。正殿前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从一进院过厅后面的仪门两侧有回廊与配殿、正殿相贯通,形成四合院格局。三进院,是后仓(亦称后府),有七间正房,是王爷、福晋太太们的寝宫。寝宫前面院内有凉亭一座。寝宫后面靠墙有灶房九间,是博王府的膳食房。灶房前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是佣男侍女的住所。

西大院,是博王府扎萨克衙门。靠南墙有五间青砖瓦房,是王府的卫兵营。平时有三十名卫兵驻守,负责王府的安全保卫任务。一进院正房五间,是博王府管理全旗行政、军事、司法事务的扎萨克衙门。配东西厢房各三间,是扎萨克衙门笔帖式办公、住宿之所。二进院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五间,这里是王府内务衙门。在这里协理台吉、管旗章京、副管旗章京、印务扎兰等王府官员,每月逢初一、十五召开“色恩会”,处理府内日常事务。三进院,正房五间,是后仓,是储藏王爷家眷金银财宝、四季衣物及日常用品的库房。设东西厢房各三间,是排生达、博衣达、笔帖式及佣人的办公及住宿之所。

东大院,一进院设正厅五间,是王爷的书房,建筑典雅考究。东西厢房各三间,靠南墙还有五间房舍,距书房有100多米间距,整个院内青砖铺地。这里既是王爷看书作画的地方,也是习武练箭(射箭场)场地。其他房舍是梅林、笔帖式的办公、住宿的地方。二进院正房五间,屋内全是大火炕,是王爷、福晋太太们过冬的寝宫(也称冬暖阁)。还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东厢房是内厨房,王爷、福晋太太们的膳食房。西厢房为佣人、侍女的住所。

在博王府三大院后面,还单设一个大院。这里是专为车、马夫、及外勤劳役(如:打柴、劈柴、打草、更夫等)人员生活住宿的地方。靠北大墙有五至七间房舍,是佣人住所。西厢房为马厩,有十多间,东厢房为车棚和草屋,也有十来间。在这个小院内有水井一眼,院墙上的东北角、西北角各开一扇大门,主要为王府内物资运输之车马过往之用。

        博王府,除东北角和西北角各开一大门外,南门有三。中门为大门,东门两侧各开一侧门。三大院内部还开五扇小门相互贯通,设计巧妙,布局合理,总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院内植有梧桐、檀香、文冠果、丁香、侧柏等珍贵花木,幽静典雅,庄严肃穆,是一所典型的宫殿式古建筑群。

民国年间,因土匪蜂起,王府围墙四角上修建了高大的炮台,各有卫兵驻守。

博王府,始建于1738年。1826年再行扩建,至1932年,一直是科尔沁左翼后旗扎萨克府邸。1932年,伪满“东科后旗政府”也在这里扶植。1947年,科尔沁左翼后旗人民得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科后旗人民政府”也在这里宣告成立(1949年恢复称科尔沁左翼后旗)。

博王府,从1738年兴建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历经几百年的风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据达瓦敖斯尔先生和色尔格朗先生的回忆,解放当初,原博王府三进三院的主体建筑原貌基本尚存。1955年,科尔沁左翼后旗政府整体搬迁至甘旗卡镇后,吉尔嘎朗中学搬入“博王府”旧址,之后处于校方之用途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原王府旧貌日渐颓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本地历史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